历史渊源
• 14世纪后期,皮影由秦、晋一带逐渐传入张掖,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时传入民乐县,最初由何乐善、展广荣和刘文学三家皮影戏班活动。
• 20世纪初,何乐善等三家皮影戏班相继失传,惟有鲁金章的皮影戏班流传下来。
艺术特点
• 表演形式灵活:行装简单,用人较少,携带方便,整个表演过程吹、拉、弹、唱共用5-7人。
• 具有民俗性:与当地人民的习俗水乳交融,在庙会祭祀、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都可搭台表演。
• 具有群众性:由农民演、农民看,以农民的质朴生活态度和古代神话传说为基础,腔调简单,唱腔粗犷。
• 具有融合性:吸收了陕西皮影和当地民歌、小曲等营养,也融合了宁夏、陕北等地的民歌、民族乐器等艺术形式。
制作工艺
• 选皮:一般选用驴皮、山羊皮、牛皮等。
• 制皮:将选好的皮子刮毛阴干待用。
• 画稿:用钢针在选中的牛皮上描绘图案。
• 镂刻:由功力深厚的师傅操作,镂刻一个影人一般要用到30多种刀具,镂刻3000多刀以上。
• 敷彩:均匀地涂上颜料,最后用适温的熨斗让皮影脱水发汗,按照身体构造连接成型。
演出剧目
有《王进宝鞭扫大草滩》《金鸡岭》《财神图》《岳飞传》《霍去病征西》等。
传承与保护
2008年6月,民乐皮影戏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。当地政府通过开展皮影戏进校园、组织皮影戏班演出等活动,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