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渊源
社火起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神的定时献祭,早在商朝宫廷里就有逐鬼的祭祀仪式,后逐渐由宫廷传入民间,秦汉称“社日”,宋代出现“社火”一词,元明清时盛行,形式内容与现在相似。
表演形式
• 秧羔子: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,领舞者称“膏药匠”,舞蹈动作简单但套路多,是民乐社火的核心和主体。
• 舞龙舞狮:舞龙者手持龙具,通过动作变化展现龙的形态;舞狮者扮成狮子,模仿狮子的动作,如跳跃、翻滚等,增添喜庆氛围。
• 跑旱船:演员站在船形道具中,模仿划船动作,与艄公配合,表演出在水中航行的情景,通常伴有舞蹈和歌唱。
• 高跷:演员将高跷绑在腿上,扮演各种角色,进行舞蹈、杂技等表演,如卷芯子、蒜辫子等高难度动作。
• 铁芯子:将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,固定在铁芯支架上,由人抬着或车辆承载进行表演,展示出惊险奇特的造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