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民乐县志》记载,顶碗舞最早为 18 世纪清乾隆年间民乐汤庄驻军梁军门的部队所留传,后经传承人汤贤才逐步完善,在村上教会了许多人,解放后趋于成熟,20 世纪 90 年代后经文化部门挖掘创新,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。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调,配以 “三步一抬”“梭子步”“垫步” 等,还有坐地绕腿、跪地对舞、单腿站背等惊险动作,通过走、跳、站、跪、爬、滚、翻等动作演练出各式造型。
演奏乐器主要有笛呐、板胡、二胡、三弦、笛子、钹、梆、碰铃、锣、鼓和京嚓等,音乐与敲击碗、碟的声音相互交融。
随着时代变迁,受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冲击,以及顶碗舞艺人年事已高等因素影响,传承面临困境。不过,20世纪90年代开始,民乐县委、县政府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保护,使顶碗舞艺人数量有所增加,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。